个人微型课题——本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整合的研究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研究方案    个人微型课题——本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整合的研究

2016年09月23日

个人微型课题

传承文化,点亮教育

                          ——本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整合的研究

昆山市正仪中心幼儿园    周晔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幼儿园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这是新纲要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的家乡——正仪,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郊,阳澄湖东南岸。阳澄湖水流经正仪,连接娄江入海,水道通达。

今天的正仪老街,房子依旧够老、够破旧,河上的石桥,够古、够年头。没有任何粉饰和过多的人为开发,窄窄的老街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朴的祥和与生活的恬静,江南文化内涵丰富,影响全国。我们有大闸蟹、并蒂莲、青团子等物产,闻名海内,我们还是昆山“三宝”之一并蒂莲的故乡、昆曲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民间特色文化艺术(书法)之乡和大闸蟹之乡。那如何引导幼儿将我们家乡文化、节日文化带入学习、生活中,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呢?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及其界定

    本土节日文化定义:是指将本地区在长期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体现出独特审美情趣的文明,它是一种民族精神、气质、品质、操守的集中体现,也是百姓衣、食、住、行点点滴滴的漫长的生活积累。

      本土节日文化内容:包括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的各种风俗,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特指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的各类活动。传统节日有腊八节、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等,而二十四节气则都蕴藏在了节气歌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最具本土特色节日文化:元宵节的走三桥、清明节的青团子、重阳节的重阳糕、端午节的粽子、立夏的挂网咸鸭蛋、立冬的糯米大团子,二月二龙抬头的理发和炒年糕……这些都可以融入到我们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与环境创设中去,并进行研究、反思,进行总结,形成幼儿园的特色园所。并且形成书面材料,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整合定义: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本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整合:我们要把本土节日文化深深浅浅的风俗文化与习惯汇总在一起,结合课程融入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使得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了解家乡的节日文化。

·       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正仪中心幼儿园小班全体幼儿,周晔炜老师为实验操作者。通过教师将本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研究中,传承文化,点亮教育,让幼儿和老师共同感受文化,提升做为家乡人的体验感和幸福感,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启迪和快乐,使之成为一名爱家乡、愿意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家乡人。

·       课题研究达成目标

    (1)通过整合,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优化教育资源,初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乡园本课程。

(2)结合节日活动特色,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亲子活动等形式,加深幼儿对本土节日文化的印象和感受,培养其爱家乡、爱家乡水乡文化的情感。

(3)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体验节日文化中的习俗,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4)帮助教师整理文化资源,选择教材时能更具活动性,提高教师设计教案、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园主课题是江南水乡文化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实践研究,而我的微型课题是本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研究,是子课题的一小部分。

其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我的课题内容:

1.       布置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园所环境

     我们将以年级组为小组分别形成各自的水乡风格,如:小班的并蒂莲风格走廊,以班级为单位对各班角色游戏以及区域游戏中进行充实水乡特色,如:小班的奥面馆、编制草帽店、古镇小吃;而在区域中也将根据相关主题内容进行添置脸谱、竹扁、毛线、麻绳等。

1.       开展具有节日气息的特色园本活动

     在小班年龄阶段进行节日相关教学活动,分别为语言类活动、体验类活动和艺术类活动。

语言类活动:劳动节、清明节、国庆节、植树节、妇女节、春节等教学介绍活动。

体验类活动:元宵节“搓元宵”“走三桥”体验活动,清明节大带小制作青团子的活动,立夏时节亲子编织网袋家庭手工活动,三八妇女节亲子感恩活动。

艺术类活动:按照节日的时间开展各类艺术活动,但由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主要以色彩涂鸦、泥塑手工、撕贴纸艺等进行艺术记录。

1.       开设一个讲述节日活动的故事时间

     利用饭后午休时间或者其他不定时的空余时间为幼儿开设一个讲述活动,讲述内容则在家乡的节日文化中选题材,借助多媒体以及收集的资料,以谈话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渗透,在交流中感知幼儿的想法和感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 访谈法

对同行老教师以及古镇老人、乡里邻居进行采访,询问小镇的节日文化有何特点以及需要做些什么。

2.调查法

对采访的人们发放问卷,对于各种节日如何渡过,有何寓意进行调查,并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把江南节日文化与幼儿园教学活动进行融合,生成园本课程。

3.观察法

教师不加任何干预,对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活动及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幼儿的想法、看法和做法。

4.资料收集法

深入生活,深入幼儿个体,对生活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整理风俗特色,明确研究对象。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 价值性原则:对本土节日文化我们不仅需要了解,更需要去传承,让教师和孩子对老一辈的习俗文不再一无所知,多多感受节日氛围,提升节日幸福感促进幼儿和谐全面发展,帮助教师提高知识的多样性。

2.应用性原则: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运用已知经验和知识,在一步步了解地过程中融入实践活动,推动学校园本课程,实现活学活用的理念,提升爱家乡的情感。

3.反思性原则:在研究整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思活动的效果,验证结论,并能及时地对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内容作出必要的适当的调整。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1.收集调查:了解本土节日文化的习俗与内涵,整合小班阶段年龄层次融入节日文化的教学课程。

2.注重体验:按照节日时间的顺序进行尝试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感受节日文化在哪些地方体现。

3.注意细节:在环境方面进行水乡布置,从而达到渗透教育。

4.懂得分享:将活动后的感受和想法进行分享、交流,共同感受快乐,延伸知识,传承节日文化。

   5.结题展示:

1.       用PPT的形式进行归纳展示。

2.       用文字、照片形式进行记录每次活动,随后进行反思。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6.02—2016.04)准备阶段

1.确立个人课题的研究方向,进行设计个人微型课题方案,同时进行市区申报立项。

2.收集课题相关资料,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

第二阶段(2016.05—2016.10)实施整合阶段

1.收集积累资料,平时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课题整合研究。

2.统计分析生成的特色课程教材,选择效果较好的进行开课活动。

第三阶段(2016.11—2016.01)总结阶段

汇总各种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了解本土节日文化的习俗与内涵,整合小班阶段年龄层次融入节日文化的教学课程。

2.按照节日时间的顺序进行尝试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感受节日文化在哪些地方体现。

3.幼儿乐意将活动后的感受和想法进行分享、交流,共同感受快乐,延伸知识,传承节日文化。

4.为今后如果继续研究文化类的课题可以参考本次课题的资料,需要共享优秀资源,这将会提供一部分有效的力量。

5.留下有效整合资料

(1)渗透的水乡环境创设图片。

(1)PPT的形式进行归纳展示的整个研究的过程。

(2)用文字、照片形式进行记录每次活动,随后进行反思。

十一、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设想

    1.资料收集的困难

虽然有采访的方法,但对于同一件事情得知的不同结果无法进行准确判断,因此,必须翻阅相关记载书籍,但书籍几乎无处可寻。

2.       艺术类活动受年龄特点限制,难以呈现

    在开展艺术类教学活动时,因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限制无法使得活动内容多样化呈现,但可以以亲子活动、师幼结合方式进行挑战部分难度活动。

    3.课题实施的活动较多,需多人协助完成

节日文化的教学活动在幼儿园还是较多的,但光是收集资料整合习俗与课程内容的工程就已经势单力薄了,所以在实施阶段要想有好的效果,更需要多一些的教师参与实践并提供记录与反思,好在幼儿园的主课题也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还是会有一些活动可以共同探索的。

    4.整合实践需要长期坚持,逐一深入

由于此活动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逐一深入的事情,因此,短暂的一年实践研究中必将有很多欠缺和不完善之处,希望以后能有多人合作的机会共同探索研究。

5.为日后深入研究,共享优秀资源

为今后如果继续研究文化类的课题可以参考本次课题的资料,需要共享优秀资源,这将会提供一部分有效的力量。

十二、文献参考

1.《中华二十四节气》,王修筑主编,气象出版社出版,2006.01

2.《中国文化史简编》,王锦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08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4.《图说中国文化基础》,郭维森,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7.11


2019年8月27日 10:1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