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研究方案    苏州市“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2016年09月21日

苏州市“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昆山市正仪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突起的时代,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素质,良好的行为表现也成为测量和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国外也曾有教育家这样说过:“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行为习惯可使幼儿生活、学习自然有序、充满生机,相反则会使幼儿一日生活杂乱无章,死气沉沉,以至影响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由此可见,习惯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秀分子。”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健全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我园地处乡镇,很多父母由于自身素质或由于工作等原因,平时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由于受文化、社会习俗等影响,加上又是隔代,因此爷爷奶奶对孩子宠爱有加,平时只注重他们的吃和穿,忽视了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即使有的父母有时间陪孩子,也大多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造成了很多孩子普遍存在一些习惯较差的现象。如:卫生习惯差(早晚不刷牙、不剪指甲、饭前便后不洗手、不经常洗澡换衣服等);学习习惯欠缺(倾听习惯、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完成老师的任务方面表现都不尽如人意);礼貌习惯欠缺(遇到生人不会打招呼、不主动问候老师和小朋友、与幼儿有冲突时,不能用语言沟通的往往就用武力解决);缺乏应有的思想品德和社会交际能力(缺少同情心和爱心、缺乏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与同伴协商、合作能力差……)因此,基于以上现象,我园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如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又如班杜拉(A.BANDURA)和西亚斯(R.SEARS)的社会学习理论,则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

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就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也曾主持过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10月26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17个省共316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为幼儿园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所谓习惯,是由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自动化,不要提醒而且是稳定的行为。

行为习惯是指由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其心理学基础是动力定型,大脑皮层由于经常受到按一定顺序出现的刺激物的作用,而形成某种与之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当再接触相同的刺激物时,就会出现相同的反应。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学习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良好行为习惯的本质是“自觉自动”,是一种出于需要而自动出现的自觉的行为方式、倾向,是在身体的无意识之中,正确、科学、有序、合理地进行的各种活动。

本课题中,依据幼儿园自身情况和幼儿的发展特点,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定位于幼儿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三方面内容的研究。

小班年龄段侧重于生活习惯的培养研究。主要包括:卫生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

中班年龄段侧重于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包括:遵守规则的习惯、礼貌习惯、爱劳动。

大班年龄段侧重于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包括:倾听习惯、乐于表达、自主探究。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

通过研究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诸方面的养成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探索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具体目标:

1、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教育幼儿爱惜物品,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侧重于小班幼儿)

2、教育幼儿遵守规则,尊重长辈,友好同学,经常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能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侧重于中班幼儿)

3、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倾听习惯、乐于表达、自主探究等),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侧重于大班幼儿)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可以分为:良好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文明行为习惯、良好学习习惯。

1、良好生活卫生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其中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指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尽量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良好卫生习惯主要包括饭前便后正确洗手,饭后漱口,保持五官的清洁,正确使用毛巾,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

2、良好文明行为习惯主要包括:遵守规则,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见人能主动热情地打招呼,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话;举止文明,懂得谦让,与人友好相处;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3、良好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于某一项活动;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有正确的读、写、坐和握笔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这些用品。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按照提出问题、收集整理信息、拟定计划、行动实施和评价总结的总体步骤,真正实现行动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研究为行动提供理论指导的目标。

2.问卷调查法

广泛收集教师、幼儿、家长以及社会对幼儿行为规范的调查报告,并发放问卷,就幼儿家庭基本情况及幼儿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观念、方法、教育内容等问题,对家长进行调查,并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把幼儿的行为、要求放在教育第一位,使不良的行为得到及时矫治。

3.观察法

教师不加任何干预,对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活动及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幼儿的想法、看法和做法。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对班级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对若干个个案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规律性的那个,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5.文献资料研究法

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养成教育的资料,然后再进行整理、分析,从中筛选出有用的资料自身进行学习且对家长进行指导,双方共同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二)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幼儿园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心里特点的影响。但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2.系统性原则: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主课题覆盖下,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班级,每位教师都可结合自身专长和工作实际,选择确立自己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形成研究的系统性。同时,管理者也将系统地进行与家庭方面的联系、教育、指导,从而达到共同教育幼儿的目的。

3.主体性原则:幼儿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题。不管在家庭还是幼儿园,都要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异性原则: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要注意个性方面的因材施教,幼儿间存在着个性差异,研究者要根据幼儿的不同类型,加强扬其长补短的训练,以达到教育效果最优化。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1.组织课题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和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使课题组人员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化。

2.课题研究人员要在认真学习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以期形成具理论含量的教育经验。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同类研究的动态和成果,以利于在对照中明确自身研究的地位和方向。

3.把本课题研究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本课题的研究纳入幼儿园工作重点。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也要围绕课题进行,特别加强在课堂教学领域的研究。同时本园的家长学校也要密切与本课题结合,通过不断的学习促进家长的同步提高。

4.课题组设立研究例会制度,课题组包括各子课题组定期进行组内、组间交流活动,共同探讨,统一协调,以保证幼儿园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圆满完成。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2——2011、8)准备阶段

1.组建课题的研究和组织,进行选题讨论,并设计课题方案,同时申报立项。

2.收集资料,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

第二阶段(2011、9——2015、8)实施操作阶段

1.做好问卷调查工作。

2.设计子课题方案,落实到人,分时段在各班进行研究活动。

3.运行操作,修订计划,继续实施。

4.统计分析,收集积累资料。

第三阶段(2015、9——2015、12)总结阶段

1.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撰写结题报告。

2.汇编成果专辑,召开结题鉴定会,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和教育个案的形式体现。

2.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

3.研究过程中,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

十、课题研究组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顾问组:昆山市教育局教科室、正仪中心校教科室

课题组组长:钱学琴  全面负责课题的进展情况

课题组副组长:邵琴  具体实施、方案制订及研究总结

课题组核心人员:景华丽、沈洁   具体负责案例、论文汇编及成果展示

俞莉萍、金雪佳、周晔炜负责子课题的具体实施

课题组成员:本园全体教师


2019年8月27日 10:1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