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指导师培训心得交流

网站首页    教育教学    园本培训    家庭指导师培训心得交流

2019年03月22日

一、 孩子在哪个成长阶段最容易丢失自信?

(一)成功时从外部找原因、失败时从自身找原因的孩子容易失去自信。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信将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健康。自信的孩子未来的生活品质(事业发展情况更好、心理更健康)更高;而不自信的孩子,未来出现抑郁和问题行为的可能更高,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较低。

    孩子已经不那么自信了,还能调整吗?(能)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是越用越好用的,所谓用进废退。自信也是如此,是可以锻炼的。只要接受合适的训练,自信的水平是可以提升的(不过过程是缓慢的)。

事实上,孩子对事情结果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因为归因方式会影响孩子如何评价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积极归因型的孩子,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有能力,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足。

这类孩子往往是比较自信的。他们肯定自己的能力,相信可以通过努力控制结果,无论成功或者失败,都会不断努力并坚持下去。

消极归因型的孩子,把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不足,把成功归因为外部不可控因素引起,如运气好、有人相助等等,这样容易失去自信。

因为如果孩子总是认为自己的成功都是因为外部因素引起的话,他们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从而产生自卑情绪。

(二)养孩子最容易“丢失”自信的阶段是小学一至三年级。

学前期和低年级阶段的时候,孩子更多的是从整体上评价自己,比如”我是一个好孩子,妈妈喜欢我,老师喜欢我”。

但进入小学中高年级之后,孩子逐渐能区分自己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是有区别的。比如孩子慢慢自我觉察到自己擅长思考而不擅长交流、擅长画画而不擅长运动。

所以,在产生了这种差异之后(进入小学低年级),由于同伴间的比较、老师的反馈,孩子对自己的价值评价逐渐接近现实,也就更能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学前:常常自我膨胀,更倾向于正面评价自己,往往过于自信。

小学一至三年级:对自我的评价呈下降趋势,会经历一些挫折,自信有所降低。

小学四至六年级:对自我评价呈上升趋势,孩子对自己的认识相对客观,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自信心有所回升。

(三)孩子的自信来自于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外表感。

有研究者对我国小学阶段孩子的自我评价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孩子主要从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三方面来评价自己,获得自信。

重要感:孩子想获得他人关注以及肯定的情感体验。

例如,经常得到家长真诚而有效的表扬和鼓励,孩子会觉得自己很重要,会认为自己有价值。

自我胜任感:孩子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表现出成功的行为和能力所获得的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体验。

例如,孩子考试名列前茅,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孩子会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一些事情。

外表感:从身体外表方面获得的一种自我价值体验。我们总发现到了五六年级,女孩子们会站在镜子前观察自己观察很久。

的确是这样的,孩子认为自己长得好看或者认为自己穿得漂亮而有一种优越感,进而就会对自己更加自信。

二、如何让孩子学会坚持?

坚持真的不是立竿见影就有效果的,没有哪一种坚持是不痛苦的、不困难的。如果真的能坚持一件事,那你就非常了不起。

那么孩子该如何坚持呢?的确需要孩子和父母共同努力。

(一)孩子的坚持源于父母的坚持。

现在很多孩子特别容易叫嚷着太累,不想坚持,甚至哭闹,也有父母见状就范,“不学就不学吧,下次再学吧。”其实,哪还有下次?在孩子心中这项学习就直接抹掉了。因为孩子天生就是最敏感的小雷达,能精准测试到父母的心理底线。

所以,可以这么说,孩子的不坚持大多数源于父母的不坚持。

(二)家长的不打扰很重要。

对于低龄孩子来说,家长的陪伴很重要,但是绝对不需要家长的打扰。有太多的家长在孩子练习和学习之时,总是喜欢插播重要的经验论断,并试图逼迫孩子立刻就范,如果孩子不照做,那么又将是一番上纲上线的教育和训斥。由此一来,兴趣荡然无存,专注力被破坏的无影无踪,留给孩子的只能是无尽的受挫感和失败感。

所以,家长的不打扰至关重要。

(三)以兴趣为出发点。

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选择一门课程,也是孩子能够坚持的重要起点。家长的支持很重要,孩子的兴趣点选择依然很关键,这时候孩子尽量让父母了解自己的兴趣点,父母也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并大力支持。

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如此。

三、你教会孩子如何“取舍”了吗?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

我觉得回老家挺安逸舒服的,但是在北京又有很多机会,我真不知道该怎么选。

我真的不想那么拼命,但是我又想过别人高大上的生活,郁闷。

这个男孩对我很好但是没钱,但是那个男人有钱又太老,好纠结啊!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烦恼来自于不会取舍,或者是只想取而不想舍,或者是只想舍而不想取(当然这种情况概率比较小),或者是不知道怎么取怎么舍。

其实关于舍得的智慧,真的要从娃娃抓起。

(一)“取舍”的心理冲突。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选择,在选择面前,每个人都会进行一番以求对自己最好的心理抉择,分为四类。

1.双趋冲突

当两件有强烈吸引力,但两者又互不相容的事物出现时,如中国俗话所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出现时,人的内心便形成了双趋冲突的局面。这种情况,如果夹带着情绪色彩,体验到的压力就越发严重,痛苦就越大。例如,一个男人同时被两个女子看中,这两位女子队男子都有吸引力,现行道德只允许选其中之一,这时,男子便陷入双趋冲突之中,体验到痛苦的压力。

2.趋避冲突

当一个人想达到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但达到该目标却又极大危险,这时,便进入了趋避冲突的境界。例如,一个人想结婚,但结婚必然要承担种种责任,并且失去某些自由,所以,一个人在结婚前总有一番心理冲突。

3.双避冲突

当一个人面临两种不利的情景时,便体验到双避冲突的压力。例如,处在腹背受敌的情景时,又如,下岗,必然失去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人们遇到这种情景,往往长期不能决策,最后“听天由命”,陷入被动境地。

4.双重趋避冲突

双重趋避冲突由两种可能的选择引起。当两种选择都是既有利又有避时,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就会处于双重趋避冲突中。例如,一个工作机会工资较高,却没有发展前途;另一个工作计划工资不太高,却有发展前途。当一个人面临这种情况时,不论选择哪个工作,都有利有弊。于是就会出现双重趋避冲突,体验到双重趋避冲突的压力。

(二)当孩子遇到抉择时,帮助孩子学会“取舍”。

对于孩子,他每天也会遇到很多两难抉择问题,比如在有限的放学时光,是要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多一点,还是玩耍多一点;有限的节假日,是要去学钢琴,还是绘画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此时,我们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步,帮孩子辨别是哪种冲突。

当孩子遇到抉择时,判定是哪种冲突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因为很多人遇到问题往往都是一团麻,知道自己纠结痛苦,但是不能厘清自己纠结的根源。知道自己面对哪种内心冲突,从而确定自己的需求,就会免去一些不必要的困扰。

第二步,帮孩子分析利弊。

在知道是哪种冲突后,要学会帮孩子分析利弊。因为孩子对于很多事情的权重还是不太懂的,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帮其分析,一种选择对他带来哪些好处,哪些坏处。孩子在分析的过程中会渐渐习得对事物的判断。

第三步,让孩子学会如何“取舍”。

取舍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往往取得过程会有舍,但是不舍就不会有得。父母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告诉孩子如何正确取舍。孩子会从别人那里明白取舍背后的得失,从而知道哪些是自己无法承受的,哪些是自己必须付出的。

(三)引导孩子的同时,也要允许孩子犯错。

当然在取舍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有试错,我们在教孩子学会“取舍”的过程中,同时也要允许孩子犯错。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积累一些错误的经验,他也会吸取经验教训,等他长大以后就会理性选择,从而在人生关键时候,可以慎重理性做出选择。

往往,越是很直接告诉孩子对的选择,孩子缺少试误的过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得不到提升,会走更大的弯路。所以,还需要父母耐心点,再耐心点。

俗话说“舍得舍得,大舍即大得,小舍即小得,不舍则不得”,这是一句饱含智慧的哲理,也同样是我们个人行为处事的指导思想。一个会选择的人是主动的,一个有选择的人生是自由的,会理性思考的人生更是美好的。


2019年8月27日 10:16
浏览量:0